和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作者: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16-05-16 浏览次数:- 【字体: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改革创新的关键期,也是我县实现振兴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县第一个五年规划,确定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主要措施,对我县抢抓振兴发展的黄金机遇,保持经济社会良好的发展势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河源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中共和平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和平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抢抓国家和省新阶段扶贫开发、振兴粤东西北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历史机遇,全力应对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环境变化和社会矛盾突出等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大力推动“产城融合”和“乡贤反哺工程”,县域经济发展显著进步,呈现经济增速加快、结构优化、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的良好局面,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县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8.98亿元,年均增长12.4%。三大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0.7:41.2:38.1调整优化为16.4:43.5:40.1,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2亿元,年均增长达到28.5%,全县固定资产投资60.61亿元,年均增长达到33.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34万美元,年均增长1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68亿元,年均增长15%。

  2.工业发展不断提速

  2015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完成182.6亿元,年均增长20.8%;全社会工业增加值完成49.9亿元,年均增长20.5%。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工业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通过积极实施“两大工程”,稳步推进“一园三区”建设,进一步壮大了全县工业发展平台。201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税收分别实现117.73亿元、32.48亿元和1.63亿元,分别增长12.9%、14.8%和31.1%,占全县总量64.5%、65.1%和24%。其中,产业转移园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增加了7倍,县园区税收入库数增加了近10倍,随着产业转移园二期、大坝工业集中发展区功能的逐步完善,我县工业发展不断提速。

  3.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利用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现了农业生产总值稳步提升。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5.0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3.7亿元,年均增长5.1%。“十二五”时期,我县推进农业产业化,扩大优质稻、油茶、蔬菜、茶叶、猕猴桃等8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全面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菜果茶标准化等17个农业项目,成功竞得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林寨)项目专项资金。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广现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粮食生产、种植、养殖经济和劳务经济,落实扶贫开发“双到”措施,推进农业不断发展。加强各镇特色农业的发展,如下车、大坝的猕猴桃,公白的桔柚、贡柑,上陵、大坝的椪柑,东水、青州的茶叶,合水的油茶,长塘、下车、优胜、贝墩的优质稻,积极向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

  4.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11年至201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89亿元,建设了一批道路、能源、水利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大大提升了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狠抓交通工程建设,启动实施大环市路和平段、大环城公路、旅游公路、新城客运站等交通优化升级工程,实施县X173老林公路路面二期大修工程,配合做好赣深高铁前期工作及工程开工工作;铺设硬底化自然村道,修复一批水毁及破损公路,确保了城乡道路安全畅通;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总投资7220万元的水库除险工程;实施福和公园、和平河老城段“一河两岸”景观升级改造等城市化工程,建设深圳福田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工程、园内配套服务中心项目等工矿骨干建设项目。

  5.生态环保扎实推进

  对开采矿点地形地貌、植被生态加强保护,严格落实森林保护措施;进一步加强县内重点河流水质监测,加强区域内水环境保护;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扎实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17个镇级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和4600个村级垃圾收集点建成投入使用,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彭寨、合水、浰源3个污水处理项目加快推进,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3.5公里管网完成铺设。规划建成4个名村、3个生态示范村和10个绿化美化村庄。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200万元,全面实施农村清洁、绿化美化工程,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全面实施城乡清洁工程,落实专项保洁经费,推进垃圾分类减量,部分镇村实现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高分通过国家生态功能区考核,2014年获得生态补偿资金8852万元。加强森林防火工作,铁腕整治“三偷”行为,依法开展东江水环境专项治理行动,严格落实项目环评“三同时”制度,全面完成减排任务。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治采复绿”工作,完成阳明镇粮溪特大型滑坡、龙湖特大型崩塌点治理和下车镇白银坳稀土矿区一期环境恢复工程。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空气环境质量优良,水环境质量达标率100%。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了生态环境;加强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措施,城市环境和乡村生态继续保持良好发展趋势,生态公益林保护机制不断完善。启动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全面完成森林碳汇、防护林、社会造林、封山育林等4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64公里铁路沿线生态景观林带建设,2015年完成植树造林9.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3%,全县完成65600亩森林碳汇种植及89000亩珠江防护造林、封山育林年度任务。荣获“广东省林业生态示范县”称号。

  6.旅游品牌效应凸显

  发展生态旅游。成功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并被评定为“中国温泉之乡”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旅游名县的品牌优势逐渐凸显。巩固“旅游强县”成果,全面推介和平生态、温泉、文化旅游“金字招牌”,提高和平旅游关注度和知名度。通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精心打造了温泉游、生态游、文化游等特色旅游业,逐步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进旅游景区升级改造,提升景点景区的档次和品位。以温泉、古村落、东江古文化、生态观光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不断发展,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加快推进,被国家发改委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并纳入国家发改委编制的《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和平文化旅游吸引央视媒体高度关注,林寨古村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近年来,到我县旅游人数不断上升,2015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255万人次,比2011年增加了144.19万人次,增长将近一倍;旅游收入由2011年的4.9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1.4亿元,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

  7.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为宗旨,不断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民生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十二五”期间,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77.8亿元,年均增长26.7%,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就业形势持续稳定,2015年新增就业岗位4123个,城镇登记失业率2.3%。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全县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25512人,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47.13万人,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孤儿保障、医疗救助标准全面提高,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得到落实,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和康复中心建成投入运营,县综合福利院主体工程完成建设。社会保障卡全面发行,实现医保异地即时结算和社保金融“一卡多用”目标;“五险一金”收支状况良好,实现覆盖人数和保障水平“双提高”。积极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十二五”以来,住房保障支出1.97亿元,全面完成公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任务。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效。2011年至2015年间,财政在教育累计支出21.4亿元。目前,全县教育创强共征地19.36万平方米,共投入3400万元,新建校舍18.32万平方米,共129栋,投入3.27亿元,维修校舍20.79万平方米,新建塑胶运动场36个,投入配套设施设备1.09亿元,全部乡镇已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接受了省教育强县验收,荣获“广东省教育强县”称号。乡村教师待遇逐年提高,全县山区教师岗位津贴人均达700元/月。“文化育人”理念成为全县教育共识,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强项和特色建设成效显著学校达19所,落实素质教育扎实有效,被省教育厅定为全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优秀县区、被第八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评为优秀典型案例。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启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扩至村级卫生站;县新人民医院、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5间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2015年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82‰。设立专业镇转型升级专项资金100万元,完成3个专业镇转型升级工作。“十二五”以来县财政在医疗卫生方面累计支出12.59亿元。

  文化体育建设成就显著。在文化体育与传媒领域累计支出9286万元,建成了一批行政村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极大丰富了村民精神生活。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公民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成功举办“最美和平人”评选活动。扎实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文化从城市“高地”走向农村“洼地”。成功举办全县第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代表河源市参加第二届广东省科普剧表演大赛,获创作及表演一等奖。持续增强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与保护,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至2015年,全县专利申请累计达401件,专利授权达273件。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我县的体育工作也紧跟发展步伐,各项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成绩取得新进步。通过县财政投入、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发动扶贫单位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我县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加快,有力推动了各项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火热开展。

  安全生产平稳。矿产资源、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和消防等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效落实,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社会治安稳定。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和传销行为,对违法犯罪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加强了社会矛盾纠纷排查、信访积案化解和法律援助,综治信访维稳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平安和平建设取得新成效。

  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等事业持续发展,老体协、老艺协、老促会、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开展了系列有益活动。阳光公益服务中心“关爱留守儿童”项目入选第三届中国慈善项目“百强”。连续4年成功评为省“双拥”模范县,开展了军警、军民共建活动,利用各种宣传渠道,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全县上下树立了“人人都是双拥主人,个个关系双拥创建”的理念。同时,体育、应急、气象、打私、价格、人防、人民武装、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外事侨务、残联、审计、机关事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8.政府服务更加高效

  改革创新全面深化。2014年成立了6个改革专项小组,确定44项重点改革任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整合归并6个政府工作部门,撤销2个事业单位。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压减行政审批事项204项,压减率达34%。网上办事大厅建成使用,90%以上服务审批事项实现“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新增经济主体1883户,民营经济逐步壮大。市场监管全面加强,诚信体系不断完善,认定22家“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建成151个信用村和216个乡村金融服务站。

  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集梳理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事项,整改率100%。坚持重大事项向县委报告,自觉接受县人大依法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县人大报告、向县政协通报。“十二五”期间,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达100%。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激励考核机制得到完善。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着力整顿“四风”,机关作风明显好转,行政效率和执行力明显提高。严格预算管理,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公开全面落实,进一步压减“三公”经费支出。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有效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在全市率先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实现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100%。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防治腐败力度,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

  (二)发展环境

  1.发展机遇

  ——新常态促进新发展。从国家层面上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确立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我县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总遵循、总抓手、总方略。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县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我国经济从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十二五”期间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虽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随着深化改革有序推进,将释放经济内在增长潜力,我国经济有条件、有能力保持中高速增长。广东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已经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未来将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势头。我县经济在“十二五”期间高速增长,在新常态下,仍有继续增长的潜力。

  各种政策利好叠加。“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深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红利逐步释放,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逐渐显现,新兴工业增长点正在形成,为我县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县已正式纳入国家发改委编制的《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规划范围。该《意见》提出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并提出了加大国家及省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财政补贴比例、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增加对原中央苏区县的专项资金支持等具体政策措施。规划建设赣深高铁、梅连高速和大环城公路,对拉近我县与珠三角空间距离,吸引外资、人口及其他外部资源,缓解和平县老城区的压力,促进城园分离,更好地划分功能区,提高县城品位,推动我县沿线区域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的发展,形成高铁、高速沿线经济带,对实现和平跨越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01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广东推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关系广东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确保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全局性战略。《决定》提出,交通网络外通内连、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是加快粤东西北发展的三个抓手,未来省财政将继续大力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随着国家“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尤其是协调发展要求,省已将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将会有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系列政策出台。同时河源市加快融入“深莞惠+2”经济圈等政策举措出台,必将带动我县振兴发展,为我县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从自身层面看,和平是京九铁路南下入粤第一县,赣深高铁即将动工建设,和平将迎来珠三角2小时经济圈时代,区位优势愈发明显;县委、县政府实施的各项政策惠民生、顺民意、暖民心,全县上下发展合力强大、发展氛围浓厚、发展愿望强烈,县委、县政府有信心、有能力带领全县人民在2018年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助力发展。随着全省对口帮扶政策的落实,我县将获得更多的帮扶资源和发展机会。按照相关政策,深圳市对口帮扶河源市,深圳福田区对口帮扶和平县。结对帮扶相关政策包括:在促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方面,福田区派出管理团队负责主导园区的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在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方面,福田区提供规划、投资、项目、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在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福田区将协助我县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福田区的投资、金融力量和社会资金参与我县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抓住深圳福田对口帮扶的机遇,引入发展资源,是加快我县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

  2.面临的挑战

  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经济减速是新常态下的表象,发展质量的提高是内涵。对于我县而言,由于处在广东欠发达地区,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同样重要。在整体经济发展放缓的趋势下,以提高发展质量为前提,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是我县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选择。

  工业扩展的局限性。工业的发展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县处于接近工业发展的中期,工业的发展仍有较大的潜力,尤其是工业区的发展,有较大的填充性。但从整体的环境看,生态、资源、环境对我县的工业发展有较大的局限性,处理与资源开发的矛盾,工业适度扩展,产业做强做精,是我县工业发展必须正视的问题。

  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城镇化建设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县整体城镇化水平还较低,2015年全县人口城镇化率只有29.2%左右,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4.7%;县城阳明镇常住人口数量与其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不相称。全县除了县城阳明镇和彭寨镇发展较快外,其它镇的城镇化水平都较低,城镇规模偏小,集聚效应与服务能力均处于低水平状态。

  旅游产业基础薄弱。“十二五”期间,旅游产业发展较快,但高档次旅游景点和精品线路培育不够。初步建立起“温泉旅游特色县”的形象,但多个温泉旅游景点的差异化发展不足,互补性有待加强;生态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但资源整合不足,缺乏大型旅游龙头企业和上规模上档次景区景点带动,客家文化与王阳明文化的挖掘缺乏深度,相关景区景点的策划建设滞后,都将给未来旅游大发展形成阻碍。

  按期达到小康社会的压力大。到2018年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和平人民共同愿望,要实现这个愿望,其中之一就是必须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从我县实际情况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比“十二五”时期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持续提速有较大压力。

  二、总体思路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要求和打造“广东绿谷”目标,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力实施“产业富民强县、绿色生态立县、文化生态旅游兴县、科教和谐铸县、凝心聚力建县”五大战略,突出“三大抓手”,狠抓改革攻坚,着力改善民生,加快法治进程,筑牢基层党建,促进经济振兴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将和平建设成为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高新材料产业基地、粤东北新兴山水田园城市、粤赣省际区域合作创新区。

  (二)发展原则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科学发展。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放在第一位抓紧抓实抓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经济增长动力转到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上,奋力争先进位,推动实现更快速度、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优结构、更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导向,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意识,加大各方面的改革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区域协调。始终坚持把统筹兼顾、全面协调作为加快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良性互动。

  坚持依法治县。始终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指导开展各项工作,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加快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强化各级党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确保我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三)发展思路

  “十三五”期间,立足生态、特色资源优势,继续突出资源财税型产业的主导地位,加快发展工业商贸,协调推进相关产业,确保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十三五”期间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省委、省政府“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以及市委、市政府打造“广东绿谷”的目标,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机遇,遵循“生态优先,加快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发展原则,以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为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重大项目统揽发展全局;坚持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即利用优越的生态旅游资源,全力打造省内外闻名的温泉之都和生态休闲园林县城;引入高端资源,加快产业集聚,努力发展以特色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新能源产业、钟表业、电子产业等为主的园区经济;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创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以交通、能源为先导,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改善和增进民生福祉,深化政府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以形成“四馆”(图书馆、数字化档案馆、文化馆、展览馆)县域全覆盖为重点,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精心打造历史文化名城;进一步推进碳汇林业示范区建设,扩大林业碳汇基地;进一步提升全县人民的文化素质,激发广大群众拼搏进取精神,奋力开创振兴跨越发展新局面。

  (四)主要目标

  1.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主要经济指标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效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2016-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13%,至2020年分别达到143亿元和9.0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至2020年达到359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0%、6.5%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9.5%,至2020年达到80.4亿元;钟表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再生资源、有机食品等产业占全县工业经济比例在70%以上,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得到有效提升,基本实现工业化;加强标准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现代农业稳步发展,五年年均增长4.5%,至2020年产值达到29亿元;三大产业比重调整为13:44:43,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至近90%;旅游业占全县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至30%以上,形成以新兴工业与旅游休闲产业、现代生态农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2.城乡建设发展显著提质

  以高速公路、高铁为主骨架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道路骨架路网进一步优化。电网、水利设施、市政设施建设取得更大成效,通讯网络建设不断推进,政府、企业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扩容与提质并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中心镇协调发展,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力争达到32.2%。全面完成乡镇总体规划和启动特色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基本建成省内外闻名的温泉之都和生态休闲园林县城。

  3.生态文明建设上新台阶

  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大气、水和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境内水质维持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水平达到市定目标要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等建设取得新突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至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6.3%。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4.民生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至2020年,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将得到根本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0%、6.5%以上;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至2020年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比较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合率达100%。政府管控、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社会治理水平更加高效,平安和平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5.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基本形成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社会环境。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

  6.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

  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显著成果,基本经济制度和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突破,基本形成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及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

  三、主要任务

  (一)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培育振兴发展新动力

  1.构建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厘清政府与市场职能边界,大幅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实现更多事项的“零审批”或少审批,着力做好“简政”文章;加快推进实施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明确企业投资权限,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领域,努力做到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积极培育中小金融机构,探索发展互联网金融等筹资模式,建立“市场决定性作用”的金融体系;拓展抵质押资源,积极开展农村金融创新试点。探索建立生态效益评估与碳减排交易机制,多方争取低碳发展、水权制度改革、用能指标有偿转让和交易试点。创新人才集聚机制,加快人口向县城聚集,积极落实户籍改革政策,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保障其住房、子女义务教育、社会救助、优抚等权益;鼓励新落户居民自主创业,按规定办理创业税费减免和小额贷款;完善人才评价与人才激励政策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发展。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抢抓国家和省、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快推动发展方式从跟随式发展向自主创新发展转变,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信息化先导战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推进落实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以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事后奖补等方式,引导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化工厂培育建设试点,组织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积极引导创新资源和创新服务向科技型企业集聚,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及众创空间发展,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智能制造创新体系;推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探索设立一批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题。全力推进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强化科技人才培养,加强知识产权的开发、应用、管理和保护力度。

  3.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扶持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步伐,全面推进社会化服务平台、农产品加工交易平台、农村资产交易平台、金融保险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工商资本向农产品深加工和批发零售等领域延伸,稳步推进企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科技贡献率和劳动生产率。强化与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促进农业科技供需对接和成果转化。实施农业信息化进村入户工程,探索“互联网+农业、农村”模式。

  (二)着力推进协调发展,构筑平衡发展新格局

  1.推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积极抢抓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福田区对口全面帮扶等重大机遇,加快效益园区建设,全力推动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大力盘活产业园区土地资源及建设资金,不断完善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产业园区发展软环境及综合承载能力,努力打造宜工、宜商、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壮大钟表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再生资源、有机食品等五大产业体系;以新电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引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总部经济,提升产业辐射带动能力。

  2.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强化城市管理,将其作为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模式,不断巩固提升“创文”、“创卫”成效。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将产城融合作为城镇规划的主导理念,统筹考虑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环境容量,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多规合一”,使规划真正成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推动县城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城市和周边地区之间形成总部基地和生产制造、品质服务、大众消费以及科教文卫中心的辐射带动分工关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成“数字和平”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以信息化驱动新型城镇化。拓宽城市投融资渠道,建立相对集中、稳步增长的政府投入机制和平台公司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的利益补偿机制,实现县城建设可持续融资。

  3.加快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按照“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突出重点、适度超前、效益优先”的原则,用足用好各种利好政策,以赣深高铁、粤赣高速、梅连高速、大环城公路等重点项目和省县道主干线公路改造或大修为契机,加快跨区域交通网络建设,全面融入全省2小时交通圈;提升城市内部道路通行能力,加快主干道路网建设,完善城市支路,推进老城区重要路段和道路交叉口改造,提升中心城区道路通行能力;做好延伸通自然村公路硬底化建设和行政村公路拓宽、渡改桥工程,加快推进城乡道路网络建设,完善通景公路、乡际联网公路和农村联网公路,着力打造高效方便的城乡公共交通网络;深化公路养护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公路养护水平。

  4.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充分利用国家及省、市加大水利投资的政策机遇,继续抓好中小河流治理、省级小农水重点县、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水电站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城乡治涝工程建设,主要乡镇、重要村庄等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强化城乡供水网络建设与升级改造力度,确保“十三五”期间全面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县城供水覆盖率达100%。

  5.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镇域经济错位发展战略,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注重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完善农村饮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扩展和完善村道硬底化网络;深入挖掘生态、人文等资源优势,突出镇村特色,培育发展特色名镇、美丽新村。继续大力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宜居村镇“六个一”工程以及“乡村美”专项行动,全面建立健全“户集中、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加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管理,提升农村管理和发展水平;扎实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和城乡一体化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争当生态文明新标兵

  1.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城乡环保、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和国土江河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加强东江流域、黄峰斗、黄石坳等重要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深入开展打击环境违法专项行动,切实保护和改善好水环境。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实施低碳示范县建设规划重大项目,加强重点用能企业分类分级监管和节能目标管理,鼓励企业更新改造落后用能装备,加强绿色技术研究。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实时监控重点行业的污染排放。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基本淘汰全县范围内的黄标车。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大废弃矿山整治复绿工作,防治水土流失。健全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试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生态审计。

  2.优化空间开发利用格局。坚持“生态立县”,坚守“生态底线”,科学配置空间资源,统筹城乡开发,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规划有效融合。有效保护生态空间,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规划,严格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有序开发城镇空间,严格控制城乡土地建设用地规模,充分挖掘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积极开展城镇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利用,科学引导人口、产业向城镇相对集中。综合利用农业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及耕地红线。

  3.大力推进绿色能源开发。着力建设好粤电紫云嶂风电场等风力发电项目、地热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与保护项目和水电站建设工程,积极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和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拓展太阳能多元化利用,积极申报实施国家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逐步推进企业厂房、公共建筑、农村家庭屋顶以及荒山、水面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光伏电站项目;积极推进天然气多用途开发利用,加快天然气进企入户进度。

  4.推动休闲旅游提档增质。着力打造“全县大景区”,推动休闲旅游提档增质。始终把旅游业当作第三产业龙头和经济增长点,深化旅游景区建设。以生态景观、历史文化和客家习俗等旅游资源挖掘和整合为抓手,全面抓好热龙温泉、天上人间、颐和温泉、林寨古村、阳明博物馆、兴隆客家民俗村等景区品质提升工作,加快推进一批旅游项目建设和改造升级。利用赣深高铁、梅连高速和大环城公路建设机遇,抓好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配套产业的发展,打造新精品旅游线路,形成新的高铁、高速沿线旅游经济带。着力完善景区内外交通组织与旅游基础设施,大力提升景区服务品质,加快提升乡村旅游。依托和平乡村优越的自然景观、美丽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文化遗存等各类自然人文资源,着力开发生态茶园、森林公园等乡村民俗体验、乡村山水休闲、乡村高山避暑、绿色农业参与等各类乡村旅游,培育发展“美丽乡村”旅游点和农家乐,通过组织和平猕猴桃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形成具有和平乡村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强化旅游宣传营销,强化与国内外重要旅行社、主流新闻媒体、知名旅游会展节庆组织机构的合作,综合发挥电视、报社等主流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兴媒体作用,积极策划各类节庆活动,借影视拍摄东风,全面提升和平旅游知名度,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优势产业。

  5.加快发展健康养生经济。着力打响温泉养生品牌。加快养生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构建养生文化业、养生旅游业、养生制造业、养生农林业以及相关养生配套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产业体系。以天上人间、热龙温泉、颐和温泉、金湖度假村、蝴蝶峰生态度假村等休闲景区、养生(养老)基地和养生乡村为载体,全面推进温泉文化养生城、休闲养生城等重大项目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温泉养生”区域性品牌。抓住林寨至热水旅游公路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与休闲养生高度融合的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充分发挥中草药资源优势,积极推进艾灸、推拿等传统养生保健技术创新,做大做强一批健康食品产业;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大力推进社会资本办医;加快和平县示范性养老院等项目建设,加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健全养医结合机制;积极推进健康保险、护理康复、健康管理、健康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全面发展。

  (四)着力推进开放发展,拓宽合作发展新空间

  1.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坚持内外联动,全面提升和平开放水平,加快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开放空间,研究制定适合和平区域经济发展、鼓励企业投资的政策措施,不断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关注和平,来和平投资发展,引导和鼓励优势产业、企业走出和平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加快推动区域融合发展。依托京九铁路、粤赣高速,积极抢抓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福田区全面对口帮扶、赣深高铁动工建设等机遇,积极响应市主动融入深莞惠经济圈,推动我县与深莞惠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商务贸易、旅游、农业、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科教文化、环境生态等重点领域的对接与合作,积极承接深莞惠经济圈产业转移,深化产业链分工合作,加快推进我县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和平毗邻江西省定南县的地缘优势,争取两省支持我县与定南县在交界区域合作共建粤赣省际区域合作创新区,由两地统筹规划合作创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镇建设等,致力将合作区打造成粤赣战略合作的先导区及两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3.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实效。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载体、强化招商责任,完善县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总结驻点招商、以商引商、节会招商等经验做法,加快形成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新格局。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地理、交通、政策等优势,紧密围绕五大产业体系,积极谋划引进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多、产业链条长的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转型、大发展。

  (五)着力推进共享发展,共创幸福美好新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到2020年,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在增强转型发展凝聚力上实现新突破。

  1.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突出抓好“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综合运用教育扶智、产业发展、低保兜底、住房保障等多种途径,使各项好政策落到扶贫对象身上。注重创新扶贫方式,积极争取省、市挂钩单位扶持,确保我县贫困县如期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深入贯彻科教兴县战略,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巩固和提升教育创强成果,促进我县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内涵发展、均衡发展。适当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提升幼儿教育规范化水平,整体提高幼儿教育保教质量;继续完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有序推进教育资源优化,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增强教育发展潜力和竞争力。根据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化解大班额要求,县城学校共需化解大班额学位3600个,需新增72个教学班;满足城镇化进程新增生源学位需求,每年新增生源600多个,义务教育阶段共需新增5400多个学位共108个教学班。为此,新建或扩建3所义务教育学校,其中,结合布局优化要求,化解城南片学生读书难问题,迁建原阳明五小,学校规模为36个教学班,更名为“和平县城南小学”;扩建阳明七小,学校规模为54个教学班,更名为“和平县丰道小学”;新建一所初中学校,学校规模为60个教学班。通过上述努力,基本满足县城义务教育学位需求。全面实施文化育人,全力培育山区教育强项和特色。稳步推进强师工程,继续加大“星级教师”培养力度,健全教师培训和引进机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做好省教育强镇复评迎评工作,有效提升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水平。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学历技能,不断提升教育内涵建设质量,力争2018年前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3.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依法推进“五大险种”扩面征缴,努力实现“全民社保”。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一体化管理。提高城乡低保、孤儿养育标准和“五保”、“三无”人员供养标准,建立“五保”供养标准随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增长机制。推动镇级敬老院升级改造,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加大城乡住房保障力度,抓好公租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公益事业和社会互助等事业。

  4.继续稳定和扩大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大力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培训及转移城乡劳动力力度,提高民众的就业转岗能力。组织各类招聘会,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进一步改善用工环境,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5.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打造健康和平,建设卫生强县。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创新基层医改运行新机制,完善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设备,启动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激发基层卫生院活力;启动县中医院、县精神病医院、县慢性病站迁建工作,创建标准化卫生站,加强重大疫病防控和群众保健服务工作,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继续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素质。加强文化交流,繁荣文化市场,加快“四馆”(图书馆、数字化档案馆、文化馆、展览馆)建设和县文化中心、县体育中心建设,到2020年,形成文化“四馆”县域全覆盖,县图书馆、县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省二级站以上标准,所有村(社区)基本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把文体广场建设纳入县、镇、村(社区)建设规划,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覆盖行政村,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

  加强党史研究和编纂工作,编纂出版《中共和平县历史》(第二卷)。全面开展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进一步挖掘与保护自然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完成可移动文物普查,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抓好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推进质量强县工作,健全质量公共服务和质量监管体系,坚决打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构建大质量监管格局,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总体水平,积极争创广东省质量强县示范县。创新扶贫方式,积极争取福田区及省、市挂钩单位扶持,扎实推进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确保完成省、市精准扶贫工作任务。加强殡葬管理,抓好县级经营性公墓山建设。扎实开展国防教育,加强人民防空、双拥优抚和人民武装工作。继续做好人事、编制、统计、审计、气象、妇女儿童、民族宗教、机关事务、档案、科技、对台、农机、残疾人等工作,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6.全力推进平安和平建设。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消防工作管理,防控重特大火灾事故。健全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强化农产品生产环境和过程的执法检查,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深入开展禁毒斗争,严厉打击各类毒品犯罪活动,坚决遏制毒品问题蔓延势头。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统筹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教育、文化等手段,综合采取禁吸、禁贩、禁种、禁制等措施,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发动群众,最大限度减少毒品对社会的危害。完善公共应急平台,扎实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六)加强党的建设,提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全面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完成“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1.提高党委驾驭全局能力。提高专业化能力和法治化水平。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加强党委领导经济发展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党委对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以及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和保证这些机构依法依章履行职能,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齐心协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2.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选好配强各级党委领导班子,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干部问责制,强化督查,严格考核。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培养基层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

  3.加快推进法治和平建设。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深入实施“七五”普法,继续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案件管理机制和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工作,有效解决当前基层突出问题。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全面推行初信初访事项首办责任制,推进法治信访、阳光信访和责任信访建设,解决好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等党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深入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实施办法,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坚决遏制和整治“四风”问题,大力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顽疾。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四、重大项目建设

  重大项目工程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强大支撑。“十三五”期间我县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共145项,计划总投资466.13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430.27亿元。

  (一)交通运输建设工程16项,计划总投资199.56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193.71亿元;

  (二)市政设施建设工程9项,计划总投资14.56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14.06亿元;

  (三)能源、通信保障建设工程9项,计划总投资32.83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31.33亿元;

  (四)农林水建设工程31项,计划总投资64.39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56.51亿元;

  (五)工矿骨干建设工程13项,计划总投资43.40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36.30亿元;

  (六)现代服务业建设工程9项,计划总投资11.95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11.25亿元;

  (七)旅游开发建设工程8项,计划总投资21.80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14.15亿元;

  (八)城市化建设工程6项,计划总投资13.45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12.15亿元;

  (九)生态保护建设工程10项,计划总投资15.35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14.05亿元;

  (十)社会事业建设工程34项,计划总投资48.84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46.76亿元。

  五、保障措施

  (一)形成合力,强化指标落实

  全县上下要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凝聚力量、形成合力,积极推进规划的贯彻实施。各镇、各部门在组织实施本镇、本部门“十三五”规划时,必须以全县总体规划为统领,加强衔接协调,积极制定措施,贯彻落实总体规划中的产业、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通过更多地运用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确保全县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

  强化指标落实和工作责任。将规划指标、项目分解落实到各镇有关部门,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并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县直各部门和各镇要将规划指标和各项任务分解到年度,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承担起各自的职责,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抓好责任落实,把发展的任务目标落到实处。

  (二)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服务效率;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市场准入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民营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和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构筑公平公正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制环境。建立投资环境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对投资商的服务和权益保护。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步伐,实施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项目。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林权、水权等制度改革,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快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和教育、金融等改革,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以纳税、还贷、履约、产品质量等信用记录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大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力度。

  (三)多方筹资,增加建设投入

  以项目为支撑构筑经济社会发展主框架,依托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上争下促,外引内培,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围绕纳入“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要按照国家政策走向,确定一批重点项目尽快着手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逐年上报,分步实施。争取国家及省的投资,强化与市的协调衔接,确保国债资金和各种专项资金的投入量逐年增加。突出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域外资金。要重视信用融资和金融信用融资工作,积极争取开发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支持,增加信贷资金供给。

  (四)强化监督,建立评估机制

  强化社会监督。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使公众深入了解“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的相关信息,增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互动,接受社会监督。

  在规划实施的全过程中,要加强对规划纲要和各个专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特别是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要组织力量对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等进行专题性质的评估、检查,及时发现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提出对策措施,或者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修订,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健康发展,生态恢复良好。

  附件:

  1.和平县“十三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xls

  2.和平县“十三五”规划纲要重大建设项目表.xls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