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作者: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11-05-31 浏览次数:- 【字体: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县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县域经济面临难得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崛起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适应形势新变化,把握发展新趋势,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和平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对今后五年和平县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的总体战略部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也是编制本级和各专题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在“十一五”时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发展经济为着力点,以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为落脚点,积极实施“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加快、效益改善、质量提高、活力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为和平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取得的主要成就

  (1)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十一五”以来,全县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20.9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9.71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6%,人均GDP由2005年的 4383元增加到2010年9307元[①],约合151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 0.47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402亿元,年均增长24.4%。三产比例由2005年的31.9:28.2:39.9,调整到2010年的23.4:40.7:35.9,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五年提高15.2个百分点。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完成14.27元,年均增长16%。

  工业经济增长显著,民营经济稳步发展。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11.72亿元增加到51.44,年均增长34.4%;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4.18亿元增加到12.18亿元,年均增长23.8%;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44.7%,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十五”期末高10.7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全县民营经济发展较快,至2010年底民营工业产值占全县生产总值49%;全县个体私营企业425户,比“十五”期末增加136户,其中8户民营企业被认定为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5家企业通过ISO900质量体系认证,1家创省著名商标,1项农产品获国家名牌产品,2项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3家获得市知名商标。

  旅游带动成效凸现,第三产业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以温泉开发为龙头,以生态景区为补充,以客家历史文化为灵魂”的特色旅游品牌,加强旅游景区景点的规划。制定和修编了《和平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成功取得“广东省旅游特色县(温泉)”称号,林寨古村落被省文联认定为全省二十七个古村落之一。深入挖掘王阳明文化、“和”文化及客家文化,建成阳明博物馆,积极参加全国王阳明纪念地旅游合作联盟,积极参与广东省第四届国际旅游节暨珠三角旅游推介会,承办首届世界旅游大使“金穗杯”广东赛区总决赛颁奖典礼活动,全力开拓旅游市场。2010年全年接待旅客达85.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9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23%。在旅游业带动下,商贸业、交通运输、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餐饮食宿以及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服务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农村经济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10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9.79亿元增加到14.88亿元,年均增长8.7%,农产品优质率提高到60%以上,比“十五”期末高12个百分点。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全县农业龙头企业6家,已涌现3个省、市级科技创新专业镇、24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以“五改五有五提高”为抓手,以解决“一保五难”为重点,切实抓好20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促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全面铺开,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新改建省道80公里和县道公路45.8公里,村道硬底化建设1055公里,建设镇级汽车客运站场5个和行政村候车亭148个。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668.26公里,公路密度达106公里/百平方公里。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被国务院列为全省第二批电气化建设示范县。顺利完成供电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供电能力不断提高,实现同网同价。重点电力工程装机1.8万KW的罗营口水电站基本竣工,全面完成110千伏下车、东水输变电工程,35千伏贝墩、青州、浰源、林寨输变电工程,220千伏和平(阳明)输变电工程预计2011年初亦可完工。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瓶颈已得到有效缓解。

  土地整理和补充耕地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彭寨、贝墩、优胜、热水土地整理面积15393亩,累计完成工程投资3473万元;完成补充耕地1912亩。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古寨水西、林寨跃进堤围工程已基本完工,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25宗。县城防洪堤工程总长22.39公里,累计完成工程建设投资10674万元;浰江下游、贝墩水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正在建设中,完成堤防加固改造工程19.76公里。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12宗,建设及维修加固引水陂9宗,完成现代农田改造2万亩和“三面光”灌溉渠80公里,有效提高了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

  (3)民生投入力度加大,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以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问题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积极实施全民安居工程,稳步推进农房改造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全县完成危房改造12684户,改造面积109万平方米;投资43600万元,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1.6万人。积极推进县人民医院新院建设工程,加大对镇级卫生院改造和村卫生站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卫生配套设施建设。农村义务教育CD级危房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投资3500万元完成多次地质灾害整治。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积极实施劳动职业技能培训,五年来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共有12300多人,完成净增就业岗位15200多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

  人民生活总体由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2010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08元,比“十五”期末增长49.1%,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达到22498元,比“十五”期末增长55.4%,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28和24平方米。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贫困人口由“十五”期未的5.38万人减少到4.7万人。

  (4)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高度重视生态和环境保护建设。超额完成东江水源林等5个造林项目任务,发放生态公益林补贴3122万元,林业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全面完成了林业体制改革。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对高耗能、高污染业进行了专项整治,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任务。全面整顿采矿业,使矿产资源开发逐步走向规范、有序轨道。总体环境质量保持了较好水平,辖区内河流浰江、鱼潭江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II类标准,大气质量稳定在国家1级标准水平以上,城市、乡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处于优级水平,全年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控制在50%以内。各项环境保护指标达标,现有省级生态示范村(镇)3个、市级生态示范村3个,森林覆盖率72.5%;“十一五”期间全县对环保投入占GDP的3.4%,城市环境和乡村生态继续保持并朝着更好方面发展。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县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大幅提高,达到87.04%,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毛入学达到99%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完善,医疗保额从3.5万元提高到5万元,城乡低保居民实现了应保尽保,基本参保人数达2.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额从1万元提高到5万元,参保率达98%;扎实有效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明显下降。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突破,在工业领域首次完成了方石英工业化合成新技术研究,并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8家企业被认定为广东省民营科技型企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专业镇建设取得新突破,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带动农户24402万户,培育了1个省级、5个市级科技创新专业镇。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总量小,产业集聚度不高

  “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虽然增长较快,但由于经济总量小,在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不高,经济基础仍很薄弱。我县属于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发展规模和人均GDP在全省67个县中排名靠后,2010年GDP总量居河源市6个县区的末位;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财政底子薄,财源税源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2010年财政收入仅1.4亿元,总量居全市末位。

  在经济总量比较小的情况下,产业总体水平不高,工业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名优特新产品少,产业集聚度较低,经济发展缺乏支柱产业的支持,招商选资力度不够大,缺乏重大项目的支撑。

  (2)产业缺乏高端引领,品牌影响力不强

  旅游业品牌发展较快,成绩值得肯定,但以客家文化与阳明文化为旅游特色的著名景点景区还不多。虽然初步建立起“温泉旅游特色县”的形象,但是高端度假型、休闲型旅游产品开发不足,产业发展高端要素聚集不快,传统旅游业向现代休闲度假型旅游业转型缓慢,品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工业在以福和产业转移园为主的“一园多村”带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产业聚集不明显,产业规模不大,仍缺乏一批知名品牌。农业虽提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但还没有发挥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规模、质量和品牌优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农村人口多,农民增收难度大。

  (3)城市化水平偏低,城镇建设和规划比较滞后

  城镇化水平较低。2008年城镇化水平才14%,县城阳明镇的人口,不足5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只相当于省内一个镇的规模。全县除了县城阳明镇和彭寨镇发展较快外,其他镇的城镇化层次都较低,城镇规模偏小,集聚效应与服务能力均处于低水平。城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相对滞后,明显滞后于城镇化建设的要求。由于资金短缺,建制镇规划编制工作除了阳明、彭寨、下车等三个中心镇在省支持下于近年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外,其他14个镇没有编制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给城镇的有序建设和开发控制带来困难,不利于城镇化进程。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

  1.国际环境。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结构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后危机”时代来临,国际经济呈现出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缓慢,新兴国家成为国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际经济正在寻找和开发新的增长点等几个主要特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缓慢,主要是由于国际经济结构严重失衡,金融危机对发达经济体的冲击和影响不会很快结束。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因而在国际经济触底回升中的增长势头强劲。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今后将从过去以债务推动和过度依赖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转向以出口和制造业推动的增长模式。这将造成全球经济和贸易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给出口导向型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严峻挑战。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新能源、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信息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扶持的种种政策,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全球科技和产业的融合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重大发现和发明将改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国际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2.国内环境。

  关于今后国内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有如下几个基本判断:中国经济将成为国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战略调整转变期;区域发展与竞争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推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城市化不断扩张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动力。

  在未来5年国际经济低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将可以保持7%左右的增速,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规模在全球的地位还将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将成为未来国际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中国将逐步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增长方式粗放、区域发展不平衡、内需和内源增长不足、环境保护滞后和公共服务落后等,中国经济的均衡性和协调性将得到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也将得以增强。

  3.省内环境。

  广东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广东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幸福广东;二是广东将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广东将参与世界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争。四是广东将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战略取向要求广东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民众幸福感。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闯出一条新路,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继续保持排头兵的地位,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表率。广东将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广东将加快实施 “双转移”等重大战略措施,通过提升珠三角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东西北重点地区的区位优化、产业和城镇集聚,推动经济进入“加速跨越”的快车道,使东西北地区成为广东新一轮发展新的增长极。广东将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珠三角要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珠三角和广东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建立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参与世界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争,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发展目标。广东必须迎接挑战与竞争,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

  (1)生态环境品质优良,自然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品质优良,宜居城乡建设及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基础优越。全县江河水质始终保持国家地表水I-II类标准,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一级水平,森林覆盖率高达72.5%。因此一方面,和平可利用资源禀赋,构筑“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生态景观格局,把其建设成为广东省生态人居环境最好的县级市;另一方面,珠三角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需求,使和平具备了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的可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珠三角居民对清新空气、清洁能源等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提高,和平生态资源产品与生态旅游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

  自然资源丰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现已发现矿产有30多种,其中铁矿储量500万吨以上,铜、铅、锌矿储量2万吨以上,膨润土储量1000万吨以上,稀土储量1万吨以上,高岭土储量1000万吨以上,石灰岩储量10亿吨以上,黑曜岩储量100万吨以上;森林面积近300万亩,毛竹面积近50万亩,和平发展资源深加工业前景广阔。全县可开发的水利资源达11万千瓦;地热资源遍布全县,开发前景广阔,为和平发展温泉旅游休闲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2)发展思路逐步明确、发展优势逐步形成

  作为广东粤北的欠发达地区,近几年来一直努力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道路,先后提出“生态发展示范区”、“钟表之城”、“温泉之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等一系列发展思路,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近年来,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以社会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保障,确立休闲旅游为主体,绿色工业为支撑,生态农业品牌三大产业发展思路,把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和经济利益的发展优势,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基本形成。

  (3)“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带来新的契机

  “双转移”作为今后广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将长期坚持。珠三角产业将加快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转型,有相当部分产业要向东西北地区转移,加上深圳的对口帮扶,为我县未来的发展带来巨大机会,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县旅游休闲新兴产业和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推进和平加快钟表、汽车配件、电子信息、化工等产业的集群发展。珠三角资金和技术的引进、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都将为我县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和积极的影响。

  (4)广东扩大内需战略带来巨大机会

  “十二五”期间,广东将建设“幸福广东”,广东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重点是加快东西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广东将大力推动国民旅游休闲计划,重点是“广东人游广东”。珠三角地区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广大居民急需利用旅游休闲来调整身心健康。被誉为珠三角后花园的和平拥有一流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为广东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旅游休闲计划提供了良好基础条件,预计未来我县与旅游休闲相关的行业将得到较快的发展。

  2.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资源环境压力大,资源利用率低

  我县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又地处东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地位十分重要。在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我县大部分地区被确定为生态发展区,优先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只占和平县国土面积的2.3%,限制开发区占49.2%,禁止开发区占48.5%。因此,我县经济发展相当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开发区的制约,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大。加上国家和省流域生态补偿制度至今尚未真正建立,生态保护和补偿的规定和措施不足以维持基层政府日常行政运作,“救济式扶贫”的方式治标不治本,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后发优势的发挥。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和平水、矿产、温泉、生态资源丰富,但整体利用效率不高,没有产生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如石英石资源,开发长期处于“有资源、无产业”状态。资源利用率成为制约我县经济效益发挥的重要因素。

  (2)区位优势不突出,投资环境较差

  我县地处经济较落后的粤北地区,区位劣势比较明显,这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县发展的根本原因。近年来,我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粤赣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与珠三角和周边地区联系有明显改善,但是其区位劣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此外,我县经济基础薄弱,产业链不配套,工业园区内配套设施不完善,以及基于生态保护区引起的工业用地较紧张,影响了投资环境的建设,与其他地区相比难以形成投资竞争的优势。

  (3)人才外流严重,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升

  由于发展水平、投资环境、生活条件与珠三角地区存在较大差距,长期以来本地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优秀人才引进困难,同时又缺乏相应的科教系统及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导致全县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结构不合理,缺乏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资源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思路、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 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既存在优势,也存在问题,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优势和问题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县经济当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按照常规将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但是从环境因素和资源约束等情况来看,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自身的最大的优势,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认真吸取珠三角工业化初期发展的经验教训,不应跟随传统的粗放式的工业化道路。要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反传统、反周期、反梯度”发展思想,坚持科学发展、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在“十二五”时期发展应该定位于“省内外闻名的温泉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以钟表为代表的新兴生态工业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的主要思路是以建设“温泉之都、钟表之城、阳明古郡、和谐和平”为总目标,构建三大主体功能区,即中部镇规划为工业经济发展区,西部镇规划为旅游休闲产业区,北部和南部镇规划为现代生态农业区。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以生态旅游休闲产业、新兴工业和现代生态农业为支撑,城乡互动,三产协调,构建有和平特色的新型城镇体系和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坚持“反传统、反周期、反梯度”发展理念,遵循“生态优先,加快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工作方针,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开放强县、产业富县、科教兴县”战略,以打造:“钟表之城、温泉之都、阳明古郡、和谐和平”为总目标,着力完成十大重点任务,即引入高端资源,加快产业集聚,大力建设钟表之城;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创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温泉之都”;以交通能源为先导,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以县城为中心的商务休闲度假区,打造生态休闲胜地;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倾力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不断提升竞争软实力;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法制建设;启动碳汇林业示范区建设,创建林业碳汇基地,为实现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三)主要目标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1-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达到80亿元和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4%,达到19050元。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至85%以上,形成新兴工业主导的产业和生态旅游休闲产业格局。

  2.新型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以福和产业转移园为主战场,不断扩大园区规模,加快推进大坝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建设力度,提高招商引资接纳能力,大力发展“四新”产业。“十二五”期末,第二产业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以上。

  3.城镇建设迈出新步伐。坚持以不断改善民生为主线,以强化规划综合调控为基础,以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为重点,积极开展创建宜居城乡活动。县城新区开发和老城改造步伐明显加快,3个中心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城镇化水平达45%。

  4.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快公路上等级改造,基本形成四通八达、快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电网、电源、水利设施、市政设施建设取得更大成效;推进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提高政府、企业和社会信息化水平。

  5.新农村建设更加扎实推进。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传统农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改善农村水利设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实现公共财政服务均等化,不断惠及广大农村。

  6.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努力争创“全省生态发展示范区”。利用国家和省生态发展激励机制,鼓励各镇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至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3.5%。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7.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生活富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在岗职工年均工资年均增长6%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比较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力争达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5%以上。

  8.文教事业更加繁荣。至2015年,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将得到根本转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文化设施完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事业繁荣;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毛入学率达98.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9.社会和谐发展。至2015年,基本形成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社会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

  三、“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引入高端资源加快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新型工业

  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一园多村”为重点的园区经济。重点抓好省级福和产业转移园的扩模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合水镇彰洞工业园、彭寨红星工业村、大坝新型建材产业园建设,以“企业聚集,园区集中”的模式引导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积极引进高端资源,培育和发展壮大若干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打造集产学研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基地,使之成为实现富县强镇的主要增长点。在发展基础上,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营运、高水平发展”的要求,集中力量加快园区规划建设步伐,提高园区道路、管网、电力配套水平,全面提升承载能力和功能档次。在发展方式上,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以发展外向型工业为重点,做到外源型、内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做好与深圳等珠三角地区的对接交流。在发展方向上,要重点发展污染小、劳动密集型、资源型加工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发展节能产业和循环经济;在发展类型上,重点发展园区型、资源开发型和资源加工型工业。

  工业产业发展重点:一是以钟表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配套,形成产业集聚,建设钟表之城;加快筹建省钟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钟表产业研发中心的步伐,努力把和平打造成集产学研于一体的钟表产业集聚基地。二是大力发展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利用高品质的矿产资源发展矿产深加工及新材料产业,增强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三是抢抓省汽车产业和石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推进产业招商工作,加快发展汽配产业;四是在彰洞工业园、彭寨工业村,重点引进绿色环保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塑造绿色生态工业园区;五是以高速公路为依托,实施点轴式发展,培育发展新兴制造业,如电子信息产业、电器机械业等。使我县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形成钟表、制药、食品饮料、电子、矿产、化工、汽配、农产品深加工等八大支柱产业。

  (二)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创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抓住灯塔盆地开发机遇,拓宽农业发展空间。积极推进东水、林寨、礼士、公白、合水、青州镇生态农业物流、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建设。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目标,着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科学规划特色农业产业带、创建一批农业产业示范区(片),优化“一镇一品”区域化产业格局,形成若干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一是以绿色农业为主导,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品牌。大力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支持开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加快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进一步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二是大力推进优质稻产业工程,加快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继续加强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建设省级产粮大县。三是立足本县资源优势,科学规划特色农业产业带,大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按照“品种+技术+质量+品牌”的农业开发思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积极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逐步形成“一镇一品”的区域化产业格局。着力抓好猕猴桃、茶叶、油茶、椪柑、桔柚等一批优势农产品及禽畜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创建一批农业产业示范区(片),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三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规划建设一批集生态、种养、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四是大力扶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扶优、扶大、扶强”原则,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创建一批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五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强农产品销售市场开发。

  (三)着力打造省内外闻名温泉之都

  充分利用优越的温泉和生态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省内外闻名的温泉之都。完善景区规划建设,优化景区布局,精心打造“温泉之都”,使之成为服务珠三角的著名温泉疗养度假区。重点建设和完善热龙温泉、公白颐和温泉、大坝天上人间温泉、贝墩温泉,林寨古村景区、风吹蝴蝶景区、李田仙岩景区、翠山竹海等。

  按照“点—线—面”整体推进开发思路,坚持以温泉开发为龙头,以生态景区开发为补充,以客家历史文化为灵魂的旅游开发原则,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加强温泉旅游业开发建设力度,依托热龙、天上人间等温泉,深度开发各类与温泉有关的旅游、休闲、度假、康体产品,规模化和精品化开发,构建有区域影响力的以温泉为疗养、康体休闲为主题的综合温泉旅游区。重点扩充完善热龙、天上人间温泉度假村的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颐和温泉度假区、热龙温泉二期工程和4A级景区进一步完善工作以及九连山森林度假村建设。

  开拓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利用全省积极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机遇,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整合与提升旅游资源,着力开拓几条具有和平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使之成为面向珠三角的郊野型休闲旅游基地。一是以“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合理开发林寨古村落,丰富“客家古邑,绿色和平”内涵,使之成为“千里客家文化长廊”旅游线路的一大新亮点;二是充分挖掘“阳明”文化、“和”文化、“客家”文化资源,推进王文成公祠旅游区、阳明公园二期工程建设,加强开发兴隆客家民俗村,填补文化旅游空白;三是利用阳明公园、阳明博物馆、烈士纪念碑、淞沪抗日纪念碑等,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四是突出和平“山、水”两大特色,依托客家围屋、古民居建筑群等,积极开发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五是以黄石坳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加快翠山竹海、风吹蝴蝶、石龙寨等自然景区建设步伐,开发建立省级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同时,加强旅游配套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旅游购物消费设施及酒店服务设施,为游客的吃、住、行、娱、购提供良好的环境,致力于打造集“康体之旅、生态之旅、文化之旅、红色之旅”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四)以交通能源为先导,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紧密围绕“依托珠三角、服务珠三角、融入珠三角”和融入到打造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的战略部署,以整体路网等级为基础,加快公路网建设,基本建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省道干线公路为基础,以县乡公路为节点的比较完善的公路网络。重点项目有:和平大道改建工程、S230线县城过境公路西移工程,热水南湖至青州公路、林寨至公白公路新建工程,和优线优胜段改建等镇通镇公路、大环市公路和平至龙川(彭寨至东水段)建设工程及和平至连平(热水至九连段)改建工程,县道X182大良线、X173线老隆至林寨、X167线上陵至岑江改建工程,力争基本完成全县300人以上的自然村村道硬底化建设。尽力争取上级昆汕高速途经我县礼士镇;争取在2015年前将龙川经和平县城至连平列入高速公路规划(即:龙川经和平县城至连平高速公路。起于龙川县北部,与规划的瑞金至汕尾高速相连,经车田镇、贝墩镇、彭寨镇、和平县城、热水镇与连平县城大广高速相接)。改造、提升、整合交通运输站场,加快推进县城二级客运站和货运站场建设,基本完成镇级汽车客运站和行政村候车亭建设,完善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站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适应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加快电源电网建设,积极开发水力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全力推进水电站建设,不断提高水电质量和效益;加快输变电网工程建设步伐,构建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能源保障体系。重点建设罗营口等4个较大型的水电站,220千伏阳明输变电工程及下车镇、东水镇、大坝镇、浰源镇、上陵镇等镇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及县城开发区、县城东区、雅水过境公路加油站等17个加油站建设项目等。

  加快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人水和谐的现代水利体系。做好全县水利发展规划,积极实施饮水安全、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易实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建黄沙水库等7座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信息化建设。以基础网络建设为重点,以普及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机制,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工作,推动“三网”融合技术应用,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党政部门业务自动化、网络化,不断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五)着力发展以县城为中心的商务休闲度假区,打造生态休闲园林县城

  依据我县地形地貌和资源生态环境,适度超前规划,做好县城、圩镇规划建设与周边景观和生态农业规划的统筹协调,拉大县城骨架,抓好县城新区建设,完善市政配套,丰富城市内涵,全力打造适宜人居的生态休闲园林县城。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为带动,休闲度假产业与生态县城园林建设相结合,促进以温泉为主的休闲产业和城镇化的有机融合。积极拓展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商贸流通,有效聚集县城人气和财气,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促进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县城和旅游城镇集聚,进而推动县城和镇级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县城和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县城金融、餐饮、商贸、娱乐、房地产等相关行业;积极实施县城“东连、西拓、南优、北扩”计划,加快城市园林建设步伐,重点开展以阳明公园为核心的 “六园”(阳明公园、滨河公园、龙湖北公园、狮子山公园、科普公园、福和公园)规划建设,推进县城美化亮化工程,大力建设道路绿地和公园绿地,加强单位庭院和居住区绿化,打造更适宜人居的绿色县城;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旅游购物消费设施及酒店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把整个和平县打造成为服务珠三角商务休闲度假区。

  (六) 坚持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突出以人为本,生态优化、和谐发展的保护理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重点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各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园钟表配套电镀废水处理中心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基地及各类垃圾回收点。增强各项环保指标执行力度,保持和平的环境特色和生态优势;积极实施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加强水源涵养功能保护区建设,重视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加快推广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鼓励企业推广清洁生产,园区推广循环经济、畜牧业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制定促进和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切实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减少对现有耕地的占用,加强土地需求调控,推进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化,大力推广建筑行业节材节能,提高节能科技水平,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坚持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并重原则。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例,开发之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事先制定资源保护计划。在规划中,对旅游资源按文化遗产与史迹保护区、自然与生态景观保护区、休闲度假环境保护区、旅游资源培育区、城乡发展控制区进行分类,根据各类保护要求,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级保护。开发期间,应做到保护与开发同步,避免掠夺式开发。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的规模,不得超过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实现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良性发展模式;修缮利用古遗址、历史纪念地等人文资源作为旅游项目时,不得改变其特有的历史风貌。

  深入开展质量强县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建立比较完善的质量工作机制,实现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优势明显提升的目标,深入开展质量强县工作。全面落实技术标准战略规划,建立先进技术标准体系,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加强工业企业质量管理,指导和协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检测体系,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借鉴国外服务业先进管理模式,促进金融、会展、客运、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管理规范化、服务精品化,大力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各环节的监管,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主体的质量责任,大力提升工程质量;坚持产业结构与区域环境容量相适应的原则,加强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大力提升环境质量;坚持从源头抓质量,综合运用生产许可、认证认可、注册备案等手段,对涉及健康安全的产品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强对重要工业品和农产品、食品药品的监管,加大监督抽查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严格实行质量追溯、产品召回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围绕我县钟表等产业的集群发展,积极推进广东省质量监督钟表产品检验站建设工作,强化质量技术检测服务。

  (七)倾力改善民生,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实现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应保尽保;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农村居民人人享受社保目标;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高度关注低收入群体,加强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加强建设宜居城乡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推进涉及宜居城乡的住房保障工作。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重点建设好县人民医院,实施改造镇级卫生院等公共卫生工程, 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力争2015农民参保率达100%,城镇居民参保率达95%以上,努力实现城乡低保对象家庭医疗保障全覆盖。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和廉租房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康复服务及再就业,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救助活动。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网络,强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力度,消除各类安全隐患,遏制重大安全事故。

  不断完善公共教育体系,大力推进教育优先战略,如期实现创建省“教育强县”目标。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力争“十二五”时期全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实施全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教育强镇战略,重点完善建设合水中学、礼士中学以及彭寨镇小学等14所中小学的运动场等配套设施。合理调整幼儿园布局,2012年取消县城镇和镇(街道)所在地学校学前班,17个乡镇建起镇中心幼儿园,重点发展村级幼儿园,2015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规范化幼儿园达到40%以上,创建10所以上市一级幼儿园。

  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积极扩大就业。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大力实施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引导大学生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组织农村劳动力“双转移”就业培训工程,积极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努力改善民生;加强劳务合作,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发展劳务经济。

  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努力构建县、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重点建设一批能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设施,完善文化馆、站、室建设;加强图书馆体系建设,力争至2015年县图书馆达到二级标准,实现全县人均藏书0.5册;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认真贯彻落实《科普法》,积极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加快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体育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建设十七个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扎实抓好竞技体育和群众性健身运动。

  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大力发展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推进预防保健工作,提高应对社会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引导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大对乡镇中心卫生院、民营医院的扶持和监管力度;大力引进高中级医务人员,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基本建成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体系,提高政府依法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加强对重要物资储备和食品安全管理。加强粮食储备粮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完善粮食应急预案,确保粮食安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抓好食品放心工程建设。

  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从严控制人口总量,加大计划生育宣传力度,确保稳定低生育水平,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下,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3%以上,出生婴儿性别比保持在正常水平。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层级动态管理等十大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提高综合治理工作水平。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强化优生优育,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开展“五期”教育;为育龄人群开展婚前、孕前检查、产前筛查;全面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降低出生人口缺陷的发生。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转变扶贫方式,认真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确保2012年省定贫困村、贫困户基本脱贫。积极推进农房改造,力争2015年基本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拓宽收入渠道,努力改善贫困户生活条件,加快贫困户脱贫进程。与此同时,加强与省、市及对口帮扶单位沟通,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快国防动员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完善国防动员组织体系,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做好“拥军优属、拥军爱民”工作,巩固“双拥”模范县成果,增强军政军民团结。积极推进平战结合、军民兼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经济与军事双重效益。

  (八)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精心打造历史文化名

  兼具客家古邑文化与阳明文化特色是和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体现。保护传承客家古邑文化和阳明文化,提升和平文化品位,扩大客家文化与阳明文化的影响,使客家古邑与阳明文化成为和平的显著标志。重视对这两种文化的挖掘,加强现有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和保护,做好全县重大建设项目的地下文物调查、勘探和抢救工作,力争到2015年全县文物保护单位的维护及保养率达90%;对已建成的和平县阳明博物馆要加大投入,征集充实馆藏文物,不断丰富展览内容,做到固定展览与流动展览相结合,发挥博物馆的作用。繁荣文艺创作,打造精品工程,弘扬客家文化与阳明文化: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和平地域特色,思想内涵丰富,艺术质量上乘,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优秀文艺作品。加快县文化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和县、镇、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构建城镇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切实做到文化惠民,提升民众幸福感。

  (九)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法制建设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以规范、精简、统一、效能为目标,加快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制定各项配套措施,完善各级政府主要职责的考核、审计和问责制度。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和服务功能。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政务、村务公开制度,不断拓宽群众参与政务活动的渠道,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深入贯彻新《保密法》,明确保密事业发展目标和任务,切实抓好保密检查考核,提升我县保密工作发展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优化配置公共资源,注重向农村、基层、弱势群体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县人民的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一是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培育与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快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二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监管,逐步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完善重点项目稽查制度,建立健全公共投资调控和监管体系。加快建立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投入机制。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以预算编制执行和报告公开为主要内容,建立预算透明、信息公开的阳光财政体制。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增加财政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城镇住房保障、环境保护、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和民生领域的投入。四是加快市场化改革。全面规范市场行为,强化市场监管。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种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和应急预案,提高安全防控能力。

  加快民主法制建设。一是发展民主政治,增强发展合力。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人民民主。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村民自治范围,保障城乡居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二是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过错)责任追究制。建立合法、规范、高效的行政执法机制,不断推进政府工作和执法行为的规范化、法制化。建立健全立法听证会等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和机制。三是切实维护司法公正。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四是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做好“六五”普法工作,全面推进“法律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单位)活动,培育公民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精神和法律素养,加大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劳动监察工作力度,妥善调处劳资纠纷和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五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监管机制,为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质量,提高工程综合效益,全面实施安全生产评价制度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全面实施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资本金制、监理制和稽查制,规范经营性基础设施的收费管理。

  (十)启动碳汇林业示范区建设,创建林业碳汇基地

  进一步推进林业生态县建设,保护原有林业资源,努力提高生态公益林的面积,推进普及碳汇林业知识、开展碳汇造林试验及碳汇林业计量监测和评价体系研究,努力把和平打造成广东省林业碳汇基地。以6000亩东江水源林林分改造为重点,调整和优化林种、树种结构,鼓励和引导商品林向生态林转变,探索建立基于森林碳汇的森林经营技术和模式的碳汇林业示范基地。

  四、重大项目建设

  重大项目工程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强大支撑。“十二五”期间我县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共109项,计划总投资181亿元。

  (一)交通能源建设工程

  交通能源项目31项,计划总投资约39.34亿元。

  交通建设:主要是S230线县城过境公路西移工程(县城西环路),S230线县城过境北段延伸改造工程,县道改造70公里,大环市公路建设工程41.5公里,彭寨中心镇过境公路改建工程2.72公里,镇通镇公路222.7公里,自然村道建设,县城客、货运输站场及镇级客运站场建设和优公路建设等。

  能源建设。和平县风能发电工程,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工程(9800KM),新建电站、技改电站,110KV兴隆电站至浰源110KV线路改造,改造35KV上陵、老园、林寨站主变容量增至50KVA,建设与改造10KV线路,建设电办调度通信与自动化工程。

  (二)现代服务业建设工程

  福和物流中心工程,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主要建设仓库、广场、设备等。

  (三)先进制造业建设工程

  先进制造业项目3项,计划总投资31亿元。主要建设福和产业转移园二期工程,计划总投资9亿元,建设规模6平方公里。合水樟洞、彭寨红星工业园区建设,建设规模各2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4亿元。产业转移园大坝新型建材工业区、计划总投资18亿元。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工程

  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3项,计划总投资45.8亿元。主要建设和平县钟表生产基地,浰源镇钨矿开发,浰源镇荧石矿开采。

  (五)优势传统产业建设工程

  优势传统产业项目4项,计划总投资3.71亿元。主要建设和平县绿色农产品基地,青州镇“三个万亩”基地建设,全县30万亩毛竹基地,和平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六)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工程

  现代农业项目5项,计划总投资1.9亿元。主要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标准农田建设,下车(猕猴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青州(茶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公白(柑桔)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合水、长塘、贝墩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七)水利项目建设工程

  水利建设项目10项,计划总投资10.85亿元。江河流域治理工程(含和平河综合整治),县城防洪堤建设,和平县浰江下游贝墩水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河源市东江中上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街镇防洪堤围工程,主要建设彭寨、东水、林寨、优胜镇各4公里、大坝镇7.5公里堤围,古寨镇鱼潭江堤围,改造水闸灌溉渠,改造灌区干渠107公里、修筑机耕道路48公里,和平县易实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和平县三防指挥中心以及新建7座水库等。

  (八)环境保护项目工程

  环境保护项目7项,计划总投资1.49亿元。和平县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规模日处理垃圾150吨;彭寨、下车镇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规模日处理垃圾60吨,十四个镇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规模日处理垃圾30吨,工业园钟表配套电镀污水处理中心,彭寨、下车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黄沙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浰江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鱼潭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环境监察能力建设,环境宣教信息能力建设。

  (九)生态建设项目工程

  生态项目9项,计划总投资14.45亿元。珠江防护林建设工程,东江水源造林工程,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工程,封山育林工程,和平县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保护与建设,中幼林、残次林抚育改造工程,迹地更新、林分改造工程。

  (十)城市建设项目工程

  城市建设项目20项,计划总投资14.97亿元。

  福和大道延伸,县城管道燃气网工程,供水管网改造,阳明公园、龙湖公园、滨河公园、县文化体育中心、体育馆,县城新区农贸市场及其它项目设施。县城规划区内拆迁户住房安置、农民新村的规划建设,新行政中心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三旧改造试点,完善镇级基础设施。

  (十一)社会事业项目工程

  社会事业项目16项,计划总投资17.23亿元。

  公共卫生体系,重点规划建设好新人民医院、中医院改扩建、实施镇级卫生院标准化及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县镇计生技术服务指导站、科技文化、体育、教育设施、全县学校规范化建设。规划县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人托养中心、残疾儿童教养学校、残疾人无障碍等残疾事业建设。规划建设有线电视档案馆大楼、全县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县镇光纤联网及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计划生育指导站建设。规划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工程项9项,计划总投资10.27亿元,重点打造“和平温泉之都”品牌,形成以温泉开发为龙头,以生态景区开发为补充,构建休闲、度假、保健型旅游格局。

  附件:

  1、和平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xls

    2、和平县“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计划表.xls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