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和平 > 地情资料

和平县历史上的两位翰林

作者: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3-04-06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曾祥凯
    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朝廷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经科举考试凡中进士者,分为三等,一等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等为翰林院庶吉士,取得翰林院的预备资格,三等则委以地方基层官吏或其他职务。可见,能够直接进入翰林院的,实则是科举进士名列前茅者,出现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奇怪现象。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翰林是京官又是闲官,更是未来入阁的人选,所以多清廉自守。在和平县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位翰林,一位是北宋时期的曾楷,一位是清代的曾冠英。
  
曾楷
 
  曾楷(991-?),北宋龙川县广信都高贤乡东水坊(今和平县东水镇,当时的东水坊应含彭、林、古、东四约)人。按《嘉庆龙川县志》载:曾楷,宋天圣五年丁卯科(1027)进士。中进时36岁,授翰林权直,后授翰林学士,正三品,掌制诰诏令撰述。又按光绪《惠州府志》载:曾楷,龙川人,天圣五年中王尧臣榜进士,翰林权直郎。
  
  北宋乾兴元年(1022)三月,真宗逝,年仅十三岁的赵祯即位,为宋仁宗。朝政为刘太后与权相丁谓把持,曾楷不事攀附,不得志。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太后卒,朝廷还政于仁宗,遂罢黜内侍罗崇勋等太后亲信,起用翰林学士王随及遭贬谪的范仲淹、林可献、宋绶等人,曾楷亦被授翰林院学士。
  
  景祐五年(1038)十月西北党项人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次年四月派使来宋要求承认夏国,册封帝号,宋室久议不决。六月决定削李元昊官爵,备兵征夏。康定元年(1040)正月,李元昊先发制人大举围攻延州(今陕西延安),守将刘平、石孙在三川口(今陕西安塞东)兵败被俘,镇守延州的范雍降职他调。曾楷、韩琦等大胆联名推荐被诬为“荐引朋党”而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的范仲淹。在上仁宗的奏章中说:“若涉朋比,误国家事,当族。”五月,韩琦与范仲淹一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充当安抚使夏竦的副手。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其间有力地抗击了西夏,被北宋倚为“韩、范长城”。 曾楷也因此立下一功。
  
  庆历八年(1048)正月,先后爆发“贝州兵变” 和“宫廷卫士之变”,仁宗如惊弓之鸟,遂大兴狱事,曾楷知政事不可为,与同乡刘政一(龙川人)商议后,向朝廷告老还乡,回乡时两袖清风,行李萧然。归乡后八年卒,终年六十五岁。
  
 
曾冠英
 
  曾冠英,字鹏宵,号云峰,清代惠州府和平县人。冠英五岁失怙,由母朱氏守节抚养成人。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登贤书,嘉庆四年协修和平学宫。辛酉、壬戌连科会试荐卷,嘉庆十三年(1808)中戉辰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改授山东肥城知县。在任主修肥城邑志,捐俸立书院,辄与诸生论文,历六载无少间,多士佩服。于嘉庆庚午(1810)、癸酉(1813)两科充山东乡试同考官,为官清廉自守。辞归后于道光九年(1829)主讲丰湖书院,设帐鹅城从游者众。
 
  曾冠英自幼亡父,与母朱氏相依为命,读书赴试多赖乡党族亲资助,故非常注重孝亲敬老,对后世儿孙、生徒后昆,尝教以家德家风,被闾里师友奉为仪表。
早年驰骋齐鲁为官时,有归善盐商郭荣阶旅山东时,以桑梓之谊常造访曾氏任所,他乡遇故知,一来二往两人遂成深交。迨曾冠英任满归乡,设帐鹅城,正值郭荣阶岳父归善松坑耆老吴达峰先生八十一岁寿辰,郭遂请曾冠英为之作寿序,并邀得归善进士吕龙光书序,曾、吕二人联壁生辉,一时传为惠郡佳话。其《序》曰:
 
  尝闻上世多寿考,非特其风气淳闳,天全以跻仁寿之域也,抑亦天人理数之征,确然有一贯者。孔子曰:“仁者寿。” 又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朱晦庵子云:“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之以生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 顾富贵寿孝,天固所以厚予其人,然必先厚予其清资德器,以膺之而翘焉,有异于流俗。此余自乡邑间,以至晋接京外名公卿,见夫富贵之大小,寿考之耄期,无不适如其理与数以相偿焉。
  
  惠属首归邑,古梁化郡。溯西江而东,有松乡者,其俗淳士秀,穆然皞之遗风。吴族为富而好礼,诗书衣冠,一时称盛。若达峰四伯老先生,尤其硕德者英,克有其仁以贞寿者也。余向由庶常官山左,得与贵东床郭荣阶四兄盐经,以桑梓寅恭,朝夕过从,谈及先生事为甚捻。先生谱由长乐乔迁,隐德世培。祖秀岳公吏职候铨,尊人润韶太翁,以成均振起家学,象贤有五,孟季蜚声黉序,先生雁行居四,且升诸大学。盖淳实近仁者也莫先孝,极致养、致思之诚,惟孝友于暨翁,且谌之美。正晦翁所云“蔼若春旸,泛若醴泉” 者己。由是扩蒸尝则矢公矢慎,展霜露则必躬必亲,是孝之上治也。抚仲叔二兄遗孤成立,今诸子若侄,食饩游庠而凤鸣文阆者,得先生隆礼师儒,培植课训之功居多,是孝之下治旁治也。庶几哉至性纯懿,其即仁孝之征乎未已也。先生言必忠信,行必笃敬,处已泊如,居家威如,敬宗睦族,惠邻周乏,伟为乡党仪型,则又慷如慨也。幼读书聪悟过人,经史文艺外旁及方技,即银丸金匮之书,大得乎医者意,故活人功多,遐迩驰誉,此先生学识又异于流俗之一端也......
 
  曾冠英在《寿序》中历数吴老寿翁扩捐祖尝,隆师尊儒,抚养遗侄,惠邻周乏,医术活人等种种隐德,诠释了仁者寿的儒家思想,为岭南乡村树立了一个淳朴敦厚的家族模范,进而影响一方的民风时俗。
  
  从政、教学之余曾冠英笔耕不缀,偿与诸生放舟江湖,吟诵酬唱,且于金石、经史颇有研究,著有《溯泗斋文稿》四卷,道光已丑六十一岁时刊行。礼部尚书龚守正为撰序曰:“假馆授徒乃其性之所耽,居官之清廉可想而知。为文根扺经史,纯粹以精。”曾冠英为官清廉,告归后生计清贫,落寞而终,作《秋吟》曰:
  
  不见腰镰久,今闻割稻声。
  黄云堆阡陌,白米煮香羹。
  客路荒三径,儒冠误一生。
  归来无负廓,何处学躬耕。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