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和平县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35年)的通知

作者: 来源:县政府办 发布时间:2023-10-10 浏览次数:- 【字体:

和府〔2023〕31号

各镇人民政府,县府直属有关单位:

  现将《和平县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县气象局反映。

  和平县人民政府

  2023年8月14日

  和平县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35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和《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源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35年)的通知》(河府〔2023〕60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和平气象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及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和平气象高质量发展,为和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重点区域气象监测基本无盲区,气象精密监测能力明显提高,气象预警信号细化到各镇和主要影响区域,气象服务保障对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到2035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与和平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监测系统更加精密,无缝隙、全覆盖的预报服务更加精准,气象服务覆盖面和综合效益大幅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稳居先进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夯实气象高质量发展基础

  1.加强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将符合条件的气象人才纳入人才政策享受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气象人才申报人才工程(计划)。加强气象事业机构建设,优化气象事业发展体系,拓展气象事业机构人才的发展空间。对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省、市、县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奖励。加大气象人才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县气象局、县委组织部、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县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气象科技创新应用科普能力建设。加强灾害性和极端天气机理、气候规律、气候变化等基础研究,加强多源观测资料、高分辨率数值模式等技术在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本地化应用,推动气象与农业、林业、特色种植养殖业的产学研深度结合。加强科普基地精细化管理,提高开放运营效率和社会效益。落实科普基地人员和运行经费保障。建立完善科普基地科普宣传活动工作机制,创新活动载体和宣传方式。积极申报创建各层级科普教育基地。(县气象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委宣传部、县应急管理局、县科协、县教育局、县融媒体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监测预报预警,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3.强化气象综合监测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综合观测站网,推进村村自动雨量(气象)站项目建设,强化国家气象观测站网、相控阵天气雷达网、垂直观测系统建设,提升大气垂直探测能力和天气雷达探测覆盖率。加快完善太阳能、风能、温室气体等观测网,统筹建设农业、交通、生态环境等行业气象观测网。鼓励和规范社会气象志愿观测活动。(县气象局、县发改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和平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交通运输局、有关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流域区域洪涝、城市内涝、森林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聚焦和平县山区暴雨特点,提升分镇短临预警能力,强化对小尺度、短历时强降雨的监测预警,健全完善暴雨预警“叫应”机制。发展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建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基于影响的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模式,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灾害调查和敏感行业影响评估全流程业务。(县气象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水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县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进一步压实气象灾害防御属地责任,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自然灾害防治、应急管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和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镇建设。贯彻落实《河源市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条例》,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细化高级别灾害预警停课、停工等触发机制。健全政府主导的气象信息社会再传播机制,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和质量。(县气象局、县应急管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教育局、县人社局、县住建局、县融媒体中心、县文广旅体局、有关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6.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御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成果应用。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对城市规划、重点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持续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安全管理,落实防雷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农业农村防雷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落实中小学校、应急避难场所、公园、廊道、候车亭、古文物建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村(居)委会等公益机构、公共场所防雷设施安全定期检测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完善气象保险理赔体系,细化基于气象指数的巨灾保险、农业政策性保险等灾害风险转移制度。加强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和科普宣传,增强社会公众应急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县气象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文广旅体局、县林业局、有关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气象服务供给,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7.提升精细气象服务能力水平推进智慧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重点发展基于场景、基于风险、基于影响的智能感知气象服务技术,推进气象数据可视化、融媒体矩阵、数字预警智能传播等服务技术融合应用。推进农业、旅游、地质灾害、森林火险、交通、电力、水利、石化等行业气象服务产品研发工作,建设行业风险指标库和数据集,构建面向多领域的专业气象智慧服务一体化平台。(县气象局、县工商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水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县公路事务中心、县文广旅体局、县政数局、县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促进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围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开展精细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全力推进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平片区)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围绕猕猴桃、油茶、百香果、丝苗米等特色优势产业,创建一批气候生态优品,助力乡村振兴。(县农业农村局、县气象局、县财政局、县林业局、有关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9.提升经济发展服务保障能力。加强气象保障我县“三个六”产业建设的服务能力建设。强化电力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做好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调度精细化气象服务。加强交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强化公路、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推进路网气象灾害风险监测预警项目实施,开展精细化交通气象服务。(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公安局、县气象局、县工商信局、县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公路事务中心、县供电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绿色发展保障,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10.加强气候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充分挖掘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生态气候资源价值,推进生态气候品牌创建,增加优质气候生态产品供给,助力全域旅游、生态崛起。加强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等影响的研究。开展风能、太阳能等资源精细化普查评估和新能源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提升电力气象灾害精准预报预警和光伏、风能发电预报服务能力。(县气象局、县发改局、县司法局、县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和平分局、县文广旅体局、县供电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强化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围绕保障粮食生产、生态湿地涵养、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灯塔盆地大型灌区和平片区配套与节水改造、流域水库增容等重点服务需求,建设和平县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基地,优化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点布局,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的联动机制,完善统一协调的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和作业指挥体系。将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纳入县级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科学安全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县气象局、县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和平分局、县水务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林业局、有关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各部门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加强法治保障。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气象法规规章的贯彻落实,强化气象法律法规执行和重点工作督查督办。

  (三)加强部门合作。县气象局要发挥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作用,县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各镇要积极做好工作配合和相关支持。

  (四)加强政策支持。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保障体制,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依法依规落实气象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和业务建设维持经费,保障气象科技人才建设和气象重点工程、重点工作顺利实施,促进气象高质量发展。